探秘油茶(上期):古老宝藏的魅力绽放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9日 15:55:44

一、油茶是什么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灌木或中乔木,原产于中国,分布广泛。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中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油茶在中国从长江流域到华南各地广泛栽培,海南省 800 米以上的原生森林有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带,亦有部分为中山和高山。油茶高 2 - 8 米,树冠偏球形或卵球形,树皮光滑,黄褐色,小枝褐色。单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叶表面有光泽。花顶生,花瓣白色,倒卵形,近于离生;花药黄色,背部着生。蒴果球形或卵圆形,3 室或 1 室,3 爿或 2 爿裂开,每室有种子 1 粒或 2 粒,果爿木质;果柄粗大,有环状短节。种子三角形和棱形,黄褐色、茶褐色或黑色,有光泽。

油茶种子、叶、花均可入药,具有润燥滑肠,清热解毒等功效。油茶叶味微苦,药性平,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的功效,对鼻衄、皮肤溃烂瘙痒、疮疽等有治疗作用。

油茶籽加工提炼得到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 90% 以上,还有较高含量的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此外,油茶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等行业,可作洗涤剂、食物添加剂、饲料等。油茶还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树种、生物防火树种。还可用作庭院和公路绿化,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我国油茶产区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浙江、广东、贵州、云南、海南、河南、重庆、四川、安徽、陕西等 15 个省区。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文保障油茶生产用地,明确支持利用低效茶园、低效人工商品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各类适宜的非耕地国土资源改培油茶,扩大油茶种植面积。

油茶除主要榨油外,其开花时间较长,连片油茶花海,也是冬季一道亮丽风景。雨城区探索 “绿茶 — 油茶” 套种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绿茶园套种油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雨城区现有油茶基地面积 5800 余亩,现有油茶种植主要采用 “公司 + 农户” 共同建设。

叙州区 “四举措” 推进油茶产业发展,打造成宜高速油茶产业带,加大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的投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赢,打造区域油茶品牌。截止 2019 年底,叙州区油茶基地达 4 万余亩,年产值达 10000 万元,带动 4 个乡镇 7 个贫困村、500 余户、2000 余人脱贫致富。

二、油茶的形态特征

茎:油茶为灌木或中乔木,高 2 - 8 米,树冠偏球形或卵球形。树皮光滑,呈黄褐色,小枝为褐色,有灰白色或褐色短毛。

叶:单叶互生,革质,呈卵状椭圆形。长 5 - 7 厘米,宽 2 - 4 厘米,有时较长。叶背网脉不明显,呈绿色,中脉两边均稍突起,表面中脉有淡黄色细毛,侧脉在上面能见,在下面不很明显。叶表面有光泽,边缘有细锯齿,有时具钝齿,叶柄长 4 - 8 毫米,有粗毛。

花:花顶生,近于无柄。花瓣白色,5 - 7 片,倒卵形,长 2.5 - 3 厘米,宽 1 - 2 厘米,有时较短或更长,先端凹入或 2 裂,基部狭窄,近于离生。雄蕊长 1 - 1.5 厘米,外侧雄蕊仅基部略连生,花药黄色,背部着生。子房有黄长毛,3 - 5 室,花柱长约 1 厘米,先端不同程度 3 裂。

果实与种子:蒴果球形或卵圆形,直径 2 - 4 厘米,3 室或 1 室,3 爿或 2 爿裂开,每室有种子 1 粒或 2 粒,果爿木质,中轴粗厚。苞片及萼片脱落后留下的果柄粗大,有环状短节。种子三角形和棱形,黄褐色、茶褐色或黑色,有光泽。种仁白色或淡黄色,胚微突,与种子同色。

三、油茶的分布与生长习性

世界分布:油茶分布于中国、老挝、缅甸、越南、美国等地。在这些地区,油茶因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分布:油茶在中国从长江流域到华南各地广泛栽培。我国油茶产区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浙江、广东、贵州、云南、海南、河南、重庆、四川、安徽、陕西等 15 个省区。其中,海南省 800 米以上的原生森林有野生种。在琼海市会山镇中酒村,有树龄达 500 多年的 “山柚树王”,见证了油茶在海南的历史。如今,海南各地发展油茶的热情高涨,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生长习性:油茶喜温暖湿润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 14 - 21°C,最低月平均温度不低于 0°C,最高月平均温度 31°C。相对湿度在 74% - 85%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且四季分配均匀。油茶幼龄时耐阴,随着树龄增大对阳光的需要逐渐增强,成年接近阳性树种,要求全年日照 1600 - 1900 小时。油茶适应性强,耐瘠薄,pH5 - 6 的微酸性黄壤、红壤、灰化红黄壤都适宜。在土层疏松、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壤土中生长较好。

油茶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较瘠薄的土壤,一般以 pH 值 4.8 - 6.3 的酸性黄壤或红壤为最适宜。但疏松、深厚、排水良好,较肥沃的沙质壤土对油茶生长发育特别有利。生长在阳坡山地的油茶,树干粗壮,树冠卵形,结实多,产量高。

油茶适应性广,丘陵岗地都可以种植,只要有杉树、马尾松、茶树、铁芒箕、映山红、乌饭树、盐肤木、白茅等植物的生长地方,都适宜种植油茶苗。

油茶对生长地区很有讲究,它喜热不喜凉,一般环境不适宜生存。越南油茶树体高大,生长快,性喜夏热冬暖和多雨高温气候。越南油茶在广东高州市和广西陆川县一线以南地区还能正常开花结果,从此往北移,到了长江流域甚至不能开花,即使开花了也不能结果,所以越南油茶只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种植,如雷州半岛或海南岛。

四、油茶的繁殖方式

1. 自然繁殖:异花授粉,靠昆虫和风媒传播花粉。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油茶花属虫媒两性花,主要授粉昆虫为大分舌蜂等。通过昆虫和风的作用,花粉得以传播,从而实现自然繁殖。

2. 人工繁殖:包括种子繁殖、扦插繁殖、芽苗砧嫁接繁殖。

(1)种子繁殖

选取颗粒饱满、粒大且无病害虫害的成熟种子,浸种 1-3 天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或多菌灵浸泡 5 分钟后捞起,清洗干净,通过沙藏催芽,露白后播种即可。油茶秋冬播种或春播均可,通常多采用条播。条距 20 厘米,条幅 10 厘米。冬播穴深 3-4 厘米,春播穴深 2-3 厘米,每穴 3-5 粒。每 667 平方米播种量控制在 100 公斤左右。播后覆土 2-3 厘米,并盖上一层稻草。播种时应注意防鼠啮,春播后约 1 个月开始发芽出土,幼苗期着重防旱工作,并结合施肥,当年苗高 15 厘米以上,翌年春可出圃造林或分栽培大。

(2)扦插繁殖

扦插时间:油茶扦插在 6-7 月进行(夏秋插为辅),也可在夏插(以夏插为主)。

插穗选择:取当年生半熟枝,长 6-10 厘米,基部带踵,上部留叶 2 片。对于夏季扦插,应在早上把穗采好,选择健康的已经木质化的,叶子完整饱满的枝来操作。每截插穗的长度在 4cm 左右,一定要带有一片叶和一个芽。

处理与扦插:采下的插穗存放时间不应超过三天,期间注意防晒保湿。在开始之前一定要涂上利于生根的专用粉末,间距保持在 10cm 左右。插后及时蔽荫浇水,上面的步骤完成之后,就要为它们浇水遮荫,便于日后养护。

(3)芽苗砧嫁接繁殖

砧木培育与嫁接时间:选普通油茶大粒种子,在室内沙床催芽,待胚芽长到 3 厘米左右时,即可作嫁砧。于 5 月上旬至 6 月中旬,待幼芽出土即将展叶接穗进入半木质化时,即可进行嫁接。

嫁接方法:第一步是选削接穗,应选用品种纯正的茶树,取树冠外围的条,必须选生长粗壮、腋芽明显、无病虫危害的当年生枝条,剪下后贮放于阴凉处。从枝条基部开始,依次向上,削取饱满芽作接穗,一穗一芽,叶片可全留亦可剪去 1/3,接芽下端削成薄楔形,长约 1.2 厘米。第二步,削芽砧,在芽苗砧初生叶柄上方约 2 厘米处平截一刀,切一与接穗楔形对应的切口,长约 1.5 厘米。第三步,插入接穗,使有芽的一边与苗砧一边沿对齐。第四步,用长 2 厘米,宽 1.5 厘米的芽膏筒套上并捏紧即可。

栽植及接后管理:将嫁接好的苗木栽入苗床,密度 6~8 万株/667 平方米,栽后洒一次透水。然后取长 1.8~2 米的竹篾若干,弯成拱形插于苗床两边,再盖上塑料薄膜。嫁接后 20 天左右开始除萌去杂,并及时除去花芽。嫁接后一个月是幼苗成活的关键时期,既要防止高温灼伤,又要防止渍水烂根。第二年 1~2 月进行移床扩圃,每 667 平方米保留 3~4 万株为宜。第二年的管理主要是除草、施肥、去顶和炭疽病的防治。

五、油茶的栽培技术

水肥管理:油茶栽培过程中,要确保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导致烂根。同时,应保持土壤湿润,根据苗床情况加强管理。在水分管理方面,旱季要及时浇灌水,雨季则要及时排除积水,保持水分平衡。对于施肥,每年需要施肥多次。每年 12 月至翌年 1 月,施用一次有机肥(有机质≥45%)3 公斤 / 株;每年春季 3 - 4 月施用复合肥(N、P、K 总量≥30%)1kg / 株;每年 6 月施用一次复合肥(N、P、K 总量≥30%)0.5 公斤 / 株。有机肥 / 复合肥施肥方法可采用穴施、条施或环施,在树冠垂直投影周围(即树冠滴水线下)挖沟,沟的规格为 50cm×30cm×30cm,肥与表土拌匀后覆土压紧。此外,幼林期在施足基肥的条件下,第一年可以不追肥;到了第二年可以少量的追肥,第三年开始每年追肥 2 - 3 次。冬季每株施农家肥 5 - 10 公斤,在春梢萌动前可追施复合肥 0.1 - 0.2 公斤 / 株,或在展叶期用 0.25 公斤尿素兑水 50 公斤的液肥叶面喷施,采用这种施肥方法对树体生长有较好的效果。采用有机肥配合复合肥可使油茶在幼林期快速形成树冠,促进林分结构较早形成。

病虫害防治:油茶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煤污病等。

油茶炭疽病:受害果皮上出现黑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叶片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中央灰白色,内轮生小黑点;枝干病斑旱梭形溃疡或不规则下陷,木质部黑色。防治方法包括冬季搞好清园工作,剪除病枝梢,并清除地面落叶、病果,集中烧毁或制作堆肥;早春新梢生长后,喷射 1% 的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治初次侵染;发病初期喷施 50%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 8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6 - 9 月是病果盛发期,每半月喷射 1% 的波尔多液或 0.3 波美度石硫合剂。

油茶软腐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半圆形水渍状病斑,阴雨灭病斑扩大,叶肉腐烂只剩表皮,病叶在 2 - 3 天内脱落。受害果为土黄色或褐色圆斑,且有水渍。防治方法有搞好冬春季节深挖垦复及清园工作,清除病叶、病果,减少越冬病菌;修剪改造过密林分,适当整形修剪,使油茶林通风透光,减少发病;3 月下旬和 4 月中旬各喷一次 0.8% 的波尔多液或 50% 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600 - 800 倍液。

煤污病:在夏季,可以喷洒 0.5 - 1°Be 石硫合剂,在冬季,可以喷洒 3 - 5°Be 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此外,油茶害虫主要有食叶害虫、枝梢害虫和蛀果害虫。

食叶害虫:主要有油茶毒蛾、油茶枯叶蛾、油茶尺蠖等。以幼虫咀食叶片危害,严重时可将油茶老叶、嫩叶吃光,连续遭害虫危害能使油茶树枯死。防治方法包括人工防治,加强营林管理,修剪清除病虫枝和过弱枝,人工采摘卵块并捕捉幼虫;保护和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食叶害虫可在 2 - 3 龄时以 90%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等防治。

枝梢害虫:主要有油茶蛀茎虫和油茶蓝翅天牛等。幼虫蛀食油茶枝条为害,被害枝初呈凋萎状,日久易风折或枯死。防治方法有人工防治,加强枝梢管理,修剪清除被害枝,刮除幼虫;在成虫盛发期、卵初孵化或幼虫转移蛀梢盛期,以 40%氧化乐果乳油等强渗透内吸作用化学农药喷洒。

蛀果害虫:主要有茶籽象虫和黑翅大白蚁等。成虫危害油茶果,幼虫蛀食种仁。防治方法包括结合翻土作业消灭土壤中的幼虫、蛹等;可用 90%敌百虫晶体 1000 倍液或 80%敌敌畏乳油 1:1 对水 1000 倍喷杀。

六、油茶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明代才开始有油茶的相关记载,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对油茶的选种、种子贮藏、育苗、整地和造林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油茶作为油料作物的栽培历史,现存确切记载不到 1000 年。其属名是为了纪念德国耶稣会在菲律宾的传教士乔治 - 约瑟夫 - 卡梅尔,种名有含油之意。

然而,有资料显示油茶起源可能追溯至唐代,由茶叶、糯米花、生姜、葱等配制而成。例如在 [探索发现] 中提到 “油茶起源于唐代,是由茶叶、糯米花、生姜、葱等原料配制而成”;广西三江举办的油茶文化节介绍中也提到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和待客礼仪,起源于唐代,侗家油茶用糯米、茶油、茶叶、食盐等原料精制而成”。

油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起源于唐代的特色饮品,到明代逐渐被记载为油料作物进行栽培,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人们对油茶不断深入的认识与利用。

信息来源:阳光聊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