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的发展之“近代计量”
从世界范围看,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计量的开始。随着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近代计量逐步引入了“物理量”的概念,使计量研究应用的对象得到了技术扩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计量摆脱了利用人体、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的原始状态,进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时期。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大都是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实物基准。例如,根据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长度,用铂铱合金制成长度米基准原器;根据一立方分米体积的纯水在其密度最大时的质量,用铂铱合金制成了质量基准千克原器;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周期来定义时间的单位秒;根据两通电导线之间产生的力来定义电流的单位安培等,建立了一种所有国家都能使用的计量单位制。但这种实物基准器(即国际计量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腐蚀、磨损或自然现象的变化,量值难免发生微小变化,受复现技术的限制,准确度也难以提高。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被测的量更为广泛,计量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入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化奠基的时期,数百个大型工业企业的建立,使工业部门的计量工作逐步兴起。1955年国务院设立了国家计量局,开始推行米制,制定了统一计量制度的条例法规,组织计量器具的检定;1956年把“统一的计量系统、计量技术和国家标准的建立”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同时,采取建立临时计量标准的措施;1957年我国可以开展国家检定的计量专业发展到长度、温度、力学、电学计量等,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计量科学体系的雏形。195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和《统一公制计量单位名称方案》,促进了我国计量工作的发展。
(转载自《二级注册计量师基础知识及专业实务(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