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后的药品如何保存?可以放多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3日 11:27:35

在日常生活中,现代家庭通常会储存一些常用药品,涵盖成人和儿童所需,如缓解感冒头痛的药物,治疗拉肚子的药物,管理慢性病的药物,以及处理伤口消毒的外用药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储存这些药品,才能确保安全有效且及时地使用药品呢?

一、药品储存有哪些要求?

家庭药品的储存和保管,不仅关系到药品的疗效,而且储存和保管得当,可减少药品的毒副作用产生。要想储存好家庭药品,需要先了解一下常温、冷藏、阴凉处、凉暗处等几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常温:指温度为10~30℃。

冷藏:指药品的储存温度为2~8℃。

阴凉处:指温度不超过20℃的地方。

凉暗处:指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的地方。

避光:指避免日光直射。

遮光: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储存。

密闭:将容器密闭,阻断与外界空气的联系,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将容器密封,在密闭的环境下再加一层防护,防止风化、吸潮、挥发。药品的储存环境湿度要求为35%~75%。

二、建议保留药品包装盒和说明书

大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用到什么药时,想找一下说明书看看,发现找不到药品的说明书或包装盒了,所以大家一定要保存好药品的外包装和说明书,因为上面有药品名称、服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有效期等重要信息。而且一般在药品说明书比较靠后的位置,会有专门一栏“贮藏”项和“有效期”项,列出药品的存储条件和有效期。大家不要为了节省储存空间将药品外包装和说明书丢掉,时间久了,想看看药品过期了没有,也难以查对,难以保证用药安全。

三、哪些因素会影响药效?

温度:温度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首要因素,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药品的质量而导致药品变质失效。

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湿度过高时导致药品吸收水分发生潮解、变性、结块、变形等现象,湿度过低则会发生药品风化现象。

光线:日光照射会促使多种药品直接或间接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紫外线对药品的影响尤其显著。最直观的表现可以看到药品颜色发生改变或出现沉淀。

微生物:药品如果没有包装严密或破损受到污染, 很容易受到霉菌、细菌以及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导致药品发生腐败、发酵、发霉,最终丧失药效。

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药品质量影响比较大。某些药品吸收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之后,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使药品变质失效。

四、药品要分类储存

1.大人用药与小孩用药分开存放。

2.内服药和外用药要分别存放。

3.老年人慢性病药统一存放。

4.易串味的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应单独存放。

5.药品尽可能连同外包装盒和说明书一起存放。如果没有外包装盒和说明书,一定要在药品内包装上贴上标签,并注明名称、用途、用法、用量、有效期等详细标识。

6.药品应放在干燥通风阴暗处保存。并且药品要远离儿童,以免发生误食的情况。

五、药品开封后的储存

1.片剂、胶囊剂:铝箔独立包装的胶囊或片剂,在正常储存条件下可以使用至有效期限。

2.瓶装的(药片、胶囊)剂:瓶装药品的内包装里一般有干燥剂。打开药瓶后,需要丢掉干燥剂,防止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影响药品质量。瓶装药品除另有规定外,开封后使用期限不超过6个月。

3.糖浆剂:含有糖分,容易滋生细菌而出现变质,开封后冬天可保存3个月,夏天1个月。

4.口服溶液剂、混悬液、乳剂:在没有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开封后室温保存2个月以内。

5.眼用制剂、鼻用制剂、耳用制剂:开封后使用期限不建议超过4周;含有特殊生物制品的眼用制剂,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开封后使用一般为1周。

6.软膏剂:在室温情况下最多能够保持2个月。

7.生物制剂:胰岛素未开封前,储存于冰箱中(2~8℃)。胰岛素开封后建议在不超过25℃的条件下,于4周内使用完毕。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类注射用降糖药,首次开封后,应在30℃以下贮藏或冷藏在2~8℃的冰箱中,不可冷冻,利拉鲁肽开封后的使用期限为1个月;司美格鲁肽开封后,储存于30℃以下环境或冷藏在冰箱中(2~8℃),使用期限不超过6周;德谷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达畅充)开封后,可在室温下(不超过30℃)保存,使用期限不超过8周。

8.硝酸甘油片:老年人多有心血管疾病,家中常备有硝酸甘油。硝酸甘油见光易分解,所以外包装为琥珀色玻璃瓶,需要在25℃以下保存。开封后的硝酸甘油片使用期限一般为3个月左右。

9.掰开后药片:掰开后药片完全破坏了片剂的稳定性,一般不应该超过24小时。

用药小贴士

1.定期检查:每3-6个月清理一次家庭小药箱,及时处理过期或变质的药品。

2.正确储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要求储存药品,拆封后标注开封时间。

3.仔细观察:用药前仔细检查药品的外观、气味、颜色、性状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